保障国土安全 生物识别显身手
在频繁的经贸往来中,世界范围内的人员流动范围更大、更快捷,其中非法出入境和跨国境犯罪活动也层出不穷,这给许多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安定带来了很多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人们对安全的理解和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何时,保证国家安全,都是稳定发展的基础。
9·11之后,美国出台了一系列国土安全法案,大都要求采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法律实施保证,在出入境管理上要求将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加入护照中。2003年6月,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向其188个成员国公布了生物技术的应用规划,提出在个人护照中加入生物特征,并在进入各个国家的边境时进行个人身份的确认。
不久前,优利(Unisys)国土安全和安全识别与生物识别部门的业务主管泰瑞·翰德曼先生来华,翰德曼同时担任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电子护照特别工作组主席及国际标准组织的生物识别技术专家。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著名的生物识别专家。
技术逐渐成熟
在谈到应用生物识别技术实现护照管理时,泰瑞·翰德曼先生作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拿出1张照片作为样本,然后让7个参与者与另10张照片比较,找出是同一个人的照片。样本是一位面带微笑、栗色长发的中年外籍女士,另10张分别是发色、发型、表情、衣着不完全相同的女士照片,这些照片看起来都比较接近。实验的结果是,7个参与者有5种不同的选择,而仅有1人选择正确。
“由这个实验可以看到,移民官员是很难当的——护照用的图片一般来说不是新近拍的,人工辨认的错误几率很大,需要技术的帮忙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翰德曼先生微笑着向大家解释,“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生物识别就是通过一些机器协助有关的边境官员确定人的身份。”
生物识别应用于护照中的大体流程是,核发护照时采集持有人的面相、指纹等生物特征数据并存储在护照中,常见有射频芯片和二维条码两种存储数据方式。出入境时,识读设备从护照中读取数据,与被验证人的现场采集特征数据比对来验证身份是否合法。
能够用来鉴别身份的生物特征有面相、指纹、虹膜等。
据翰德曼介绍,变形(Morphing)是目前面相识别领域的新兴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出入境身份确定的场合。变形技术是对二维照片模拟变换成三维图像并进行空间旋转,可以创造不同的姿势和角度,然后再将这些三维图片的快照转换为二维图像,从而提供同一个人不同角度的照片。变形技术在比对质量较差的登记照方面特别有用。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还是一项发展中的技术。在复杂的实际应用环境中,能否有实验室里一样良好的表现,这为很多人所关心。翰德曼先生认为,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的融合是目前看好的应用方案,因为融合可以提高识别精度。
互操作性实验取得成效
翰德曼先生对生物识别护照的应用充满信心,他认为US-VISIT计划之所以推迟,更多的是非技术的因素,比如立法、标准等,在假以时日的情况下,这些障碍都可以跨越。护照的应用涉及到全球范围的协作,因此确立统一的国际标准以达成良好的互操作性意义重大。
2004年2月开始,由ICAO推动,在堪培拉、摩根敦、悉尼和东京开展了一项关于电子护照互操作性的实验,就是旨在推进涉及到的芯片、生物识别接口、读写操作等标准的建立。
据翰德曼先生介绍,最初的互操作性试验结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各国的相关标准不统一。后来通过研讨,确定了相关的标准框架,并且取得了互操作性的初步良好效果。
ICAO确定芯片采用ISO14443的标准,生物识别标准采用ISO/IEC联合技术委员会JTC1的37子委员会(Sub Committee 37)制定的标准,这个标准支持跨平台以及不同应用之间的协同工作和数据交换。包括文件的定义、数据文件格式、编程的界面(API)、生物特征的模板、模板的保护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应用和具体的实现细节。
来源:http://www.wxbarcode.com 斯康条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