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里首先需要区别工业化与现代化问题。一般意义的工业化是指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由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转变的经济发展过程,有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而工业现代化则主要是分析工业本身的现代化问题,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是 否和如何建立在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工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是否和如何达到当代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我们强调不仅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要以信息化推进工业现代化。 在当代,工业化、工业现代化越来越依赖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驱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工业现代化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准。这种基于信息化的工业化,正是人类社会现阶段工业现代化的核心内涵。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现代化进程就是产业技术水平升级以及新兴产业发展并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信息技术的频繁创新、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催生了大量新兴的产业部门。作为当今世界新兴产业的代表,信息产业连续多年保持了高速持续增长态势,在各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这已经成为一国产业结构升级并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都先后增强了对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及相关基础研究项目的投入。进入20世纪80年代,作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超过20%并不断上升,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甚至是主导产业。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当前,信息技术的普及和20世纪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正使传统工业面貌发生着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创立全新的产业,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赋予各工业部门全新的内容。抓住这一机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好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再造传统产业,是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步骤。许多产业的发展历史证明,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将给传统产业带来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从各国实践看,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材料、能源和信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与其他战略资源相区别的是,信息资源伴存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全部活动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将愈益突出。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或者大量的信息资源还停留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个部门,处于简单、低级、分散的状态,那么,这个国家的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就无从谈起。换句话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推进工业现代化必须以信息资源的最广泛共享、最快捷的流通和对信息资源进行的深层次挖掘为前提。因此,制定切合实际的信息资源战略,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材耗和能耗,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企业信息化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企业信息化水平都很高。它们将信息技术以及与其相关联的现代管理方法大量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种经济活动。大多数企业不仅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采购、制造、经营决策、营销等环节实现了信息化,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企业信息化正朝着集成化、跨企业组织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连续获取与全过程支持系统、光速商务系统,等等。这些综合性信息技术系统的应用,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为企业组织结构逐步从集权型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模式向网络型的分权组织模式转变的变革创造了条件,提高了企业组织的运作效率、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我国工业现代化,要认真抓好以下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根据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在未来10年左右,要使我国信息产业从目前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发展成为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均衡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使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10万亿人民币的水平,约占国民经济总规模的40%;使国内企业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提供80~90%的必要技术和产品装备,使主要电子信息产品销售量占全球销售收入的比重能达到20~30%以上。为此,我们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要将我国信息产业的长远发展纳入全球IT产业格局中考虑,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国际资本,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上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基地、研发基地,不断巩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世界信息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地位,推动自身从世界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的升级。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和软件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品。大力促进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采取各项措施全面提速和提升我国信息服务业,使其规模和水平尽快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实现关系信息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技术和产品的自我开发、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能力,逐步改变严重依赖进口或依赖国外技术的局面。 (二)在工业领域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要使我国信息技术投入量、信息技术普及率和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此,我国的信息技术投入要占到社会总投资的2~3%;信息技术普及率要达到50%;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要达到1/3以上的水平。在整个工业领域,要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工业装备,促进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要加快关键装备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技术和装备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工业设备的更新换代,进而带动整个工业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行业领域看,要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机械、冶金、化工、纺织、建材、家电等传统行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创新、提高设计水平和工艺水平,加快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增加工业产品的品种,改善质量,提高工业产品开发和深加工能力,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通过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制定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不同行业的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准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大信息化投入。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从实际出发,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进行统筹规划;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三改一加强”和强化基础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的紧密结合。规范企业信息化咨询与服务市场。通过企业信息化咨询单位资质认定,企业信息化咨询师执业资格管理、评审认定和加强信息披露等方式,培育一批高水平、有信誉的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提高社会对企业信息化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营造有利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工业现代化的综合环境。要完善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从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工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信息人才培养和有效利用。加强信息产业监管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要加快信息技术标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二是加快信息技术应用立法研究,为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提供法律法规保障。三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体系,尤其要加快制定科学、可行的国家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为信息资源建设确定一致的框架结构和技术标准。四是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信息安全、信息资源、“三网融合”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五是要加快研究制定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技术体制的技术标准,鼓励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标准和系统,以及符合国际惯例的信息技术产品标准。
来源:http://www.wxbarcode.com http://www.tx-m.cn 斯康条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