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的研究报告认为,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正常运转的物流系统生出许多变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将会更深。不过危机中也蕴藏着发展契机。 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报告指出,目前非典对物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数量减少。今年4月,全国公路完成货运量8.76亿吨,比上月的8.93亿吨和上年同期的8.96亿吨均出现下降苗头。 二是流体结构的变化。医疗用品、保洁用品、健身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的物流量超常规增加,而其他物资特别是生产资料物流后延,导致社会库存下降,因此带动价格小幅上扬。 三是物流速度变缓。由于各地实行“自保”政策,货运车辆特别是公路货运严重受阻,物流速度大为降低。 四是物流成本升高。往年,春运之后的物流价格,4月份走低,5、6月份达到最低谷。然而,今年整个运输价格居高不下。如广州至上海的一辆5吨车,去年5月份大约2500—3000元/辆,今年同期却要4000—4500元/辆。运输成本一般占物流总成本的60%左右,决定着整个物流系统的成本。成本升高的压力,使物流企业难以承受。 以上仅是非典在短期内对物流产业的直接损害,这些损害随着疫情减轻而消失,但考虑到物流产业对其他产业关联度高,长期的、潜在的、波及性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影响到供应链控制失准,物流需求就会减少,其影响极有可能超越物流与采购领域。 促进物流现代化 非典对物流业冲击不小,但面对非典带来的困难,一些物流商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创造了应对非常事件的成功经验。 一是物流配送业将会加快发展速度。 如大型百货商场在这次非典中受到严重冲击,而以物流配送体系为依托的连锁超市却很好地发挥了保障供应、平抑物价、稳定人心的作用。表明这种新型流通方式不仅在平时得到老百姓认可,非常时期照样可以成为政府调控市场、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是物流的电子化、信息化显示了威力。非典事件减少了人员流动,正在改变着商品流通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非典使已经加速发展的物流信息化获得新机遇。网上订货、电话预约、刷卡消费等不仅在企业对企业的交易中很快扩大,在居民消费中也迅速流行开来。 三是专业化、社会化的合同物流显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非常时期,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显示了物流运作和成本消化的能力,坚持履行原订物流合同,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需方的风险。再一次证明,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应该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 四是综合运输方式具有较强的优越性。特别是在公路运输受阻的情况下,运用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为完成物流任务发挥了作用。
来源:http://www.wxbarcode.com http://www.tx-m.cn 斯康条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