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感谢各位参加今天的“《商品条码管理办法》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介绍一下主席台就座的嘉宾,他们是: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赵楠,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成海,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助理罗秋科。参加我们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经济日报等四十多家媒体。在此,我代表国家质检总局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一直以来对国家质检总局工作支持的新闻单位表示感谢。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修订和发布情况。
新修订的《商品条码管理办法》是2005年5月16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令第76号公布,并于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商品条码管理办法》是在原《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条码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加入WTO及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经专家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了相关部委修改意见后修订发布的。
新修订的《商品条码管理办法》,是我国条码工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不仅汇集了我国条码工作机构十多年来的管理经验,而且跟随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增加了许多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条码技术的推广应用就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已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
近二十年来,商品条码事业自身的发展历程,就是其对我国标准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在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当中,在我国实施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进程当中,在我国加入WTO面对国际市场激烈挑战的进程当中,商品条码和其他标准化、信息化手段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EAN•UCC系统的核心内容,商品条码为商业伙伴之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条码产业和条码市场。商品条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已经成为我国产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工业制造、商品零售等环节,还是在近些年迅速崛起的物流供应链及电子商务交易形式中,条码都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按照中央确定的发展方针及科技发展中长期计划,集合商品条码在我国近二十年来的发展经验,我国的条码事业正处于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为了把握好这个机遇,继续保持发展的长期稳定性,我们对原《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进行了及时地修订,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商品条码管理及应用工作,更好地促进我国标准化建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保证新《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实施,当前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要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重要性
新《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实施将对进一步规范我国商品条码的管理工作,保证商品条码质量,加快商品条码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应用,提高企业在商品生产、储运、配送、销售等环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商品流通信息化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 积极做好《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宣贯工作
各地质监部门及编码分支机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广泛深入开展宣贯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培训形式,引导企业在广泛参与中学习好该管理办法,自觉地守法和用法,并树立管理办法的权威性,提高社会各界对其实施重要意义的认知度。
三、 规范商品条码的管理与应用
商品条码管理机构和应用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商品条码管理办法》及相关国家标准。商品条码应用企业必须按规定办理注册、续展手续,履行相应的义务,正确使用商品条码。质监人员及编码工作人员应树立良好的行业风范,做好服务工作,照章办事,秉公执法,不得滥用职权,使我国商品条码的管理与应用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
四、加快商品条码的推广应用
我们应该将《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出台为契机,围绕“中国条码推进工程”纲要,加快以商品条码为核心的EAN•UCC系统的推广应用;围绕“加快商品条码的推广应用”这个中心任务,开展新技术研究和市场分析,积极开拓条码应用新领域,继续做好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的发展与服务工作,切实开展各项推广应用工作。
五、 加强质量技术监督执法力度,提高商品条码质量
商品条码质量是我国商品条码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要常抓不懈。各级质监部门及编码机构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商品条码使用者的咨询、培训和日常检验服务,继续开展商品条码质量调查与整改工作,不断地提高我国商品条码的质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小康建设步伐的加快,商品条码作为标准化、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将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下面,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赵楠介绍《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修改过程和内容。
来源:http://www.wxbarcode.com http://www.tx-m.cn 斯康条码技术[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