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的子课题,中国邮政于2005年年初在上海邮政局启动了射频识别(以下简称RFID)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主要内容是在速递(EMS)邮袋上采用RFID标签袋牌,通过电子化支局系统、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以及分拣设备实现EMS总包处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本文将介绍项目的实施情况和试验的初步结果,并展望RFID技术在邮政行业其他领域的应用前景。
1背景
中国邮政的邮件处理一般要经过支局所收寄、市内趟班运输、原寄中心局分拣、干线运输、寄达中心局分拣、市内趟班运输、投递环节。其中中心局分拣又包括总包接收、总包开拆、散件分拣、总包封发、总包分拣、总包装车发运若干环节。为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中国邮政对内部生产作业制定了著名的“三项基本制度”,即勾挑核对、交接验收、平衡合拢。因此说,中国邮政的邮件处理具有工艺流程复杂、作业时限紧,通信质量要求严、跟踪查询服务水平要求高的特点。
近年来,中国邮政实施“科技兴邮”战略,在邮件处理领域全面实施了条码技术,建设了覆盖全国的,可以传输数据、语音、图像的综合计算机网,特别是在电子化支局、中心局生产作业、邮运指挥调度等应用子系统上线运行之后,邮件处理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条码识别技术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如识别距离近,识读效果受光遮盖、褶皱和污损影响严重,需要逐件人工扫描等,因而在总包的交接和分拣过程中还难以实现自动化处理,限制了邮件传递速度和业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RFID技术具有远距离、非“视线”识别、高速、多标签批量识别、无须人工干预、信息可擦写、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等特点,非常适用于邮政生产作业。因此,在中国邮政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科技发展规划中,就已将RFID技术应用作为新技术应用的重点之一。2005年年初,国家“863”计划项目“无线射频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启动。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国邮政以速递总包处理业务为突破口,选择上海为试点,进行了“射频识别技术在上海邮政速递总包处理中的应用”实验。2005年12月,项目通过初验,正式投入试运行。
2试验情况
2.1RFID识别系统的构成及部署
上海邮政速递总包处理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电子化支局的收寄与封发,市内邮路转趟运输,沪青平速递处理中心总包接收、邮袋开拆、散件分拣、总包封发、总包并堆发运,市内驳运,虹桥机场及新客站转运站接收与分拣、干线发运。RFID识别系统由部署在市内速递邮件汇集点、沪青平处理中心、虹桥航站、新客站等生产场地的手持或固定RFID阅读器及其上位计算机系统,以及在全市邮政支局所和各生产场地之间流转的射频袋牌及其调拨管理系统构成。
2.2技术方案
2.2.1频率的选择
速递总包生产作业要求识读距离3~4米,且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多标签批量识别。因此选择超高频频段的RFID系统。
来源:http://www.wxbarcode.com 斯康条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