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刚刚过去的一年,尽管多家分析机构给出的数据不尽相同,但是毫无疑问,全球RFID市场发展开始加速。虽然RFID市场没有迎来爆炸式的增长,但是2006年市场发展出现的一些变化给人们带来很大希望。RFID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与全球市场相比,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又颇具特色。
概念普及和应用同步加速
中国RFID市场一直受到标准未定、成本偏高、应用规模偏小等问题的制约。不过,就RFID技术而言,2006年其最大的收获是加速了在中国的概念普及。同时,RFID在全球和中国范围内的商业应用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2006年曾是RFID业界充满期盼的一年。”RFID产业联盟秘书长欧阳宇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解释道,这种期盼既有市场方面的期盼,也有标准方面的期盼,还有对政府资金支持方面的期盼。2006年6月出台的《中国射频识别技术政策白皮书》是诠释我国RFID产业政策和技术最权威、最有代表性的一份文件。总体而言,2006年中RFID这一技术概念已经深入到各个应用领域。
在应用方面,中国市场出现了积极的变化。RFID产业联盟秘书处邱琪表示,2006年,RFID技术在部分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例如智能交通、人员定位、票务、食品追溯等领域。美国斑马技术亚太有限公司RFID大中国区业务发展经理马永青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2006年是RFID成长的一年。从过去的引进概念到如今的真正应用,RFID技术在中国市场上经历了一个质的变化。在大家对RFID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后,更多的人跃跃欲试。上海百联就是典型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RFID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实际利益。”
就全球而言,RFID持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美国易腾迈公司Intermec中国区总经理王敏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数年的酝酿,RFID市场在2006年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不论在规模还是应用领域方面都有所扩展。王敏认为,RFID市场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些大企业作为主导,要求其业务伙伴配合使用RFID,目的是实现大规模RFID部署带来的经济效益,例如沃尔玛、麦德龙等大型零售商要求其供货商使用同一RFID标准的设备,以便获得协同效应;另一方面是更多不同的行业领域逐渐了解RFID所能带来的好处,然后自发地应用RFID技术,2006年来自这方面的驱动力量逐渐强大起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RFID在中国也并不完全是好消息。欧阳宇表示,由于标准未定和成本依然居高不下,对于在这一充满希望的行业内寻求全方位发展的公司来说,入不敷出的公司占了一定比例。相比较而言,一些根值于某个领域的公司则大有斩获,像服务于危险化学品管理、煤炭管理等领域的公司就比较典型。另外还有一些徘徊于RFID技术边缘的公司跃跃欲试,打算尽快介入这一产业。
2007年机遇大于挑战
“2007年的RFID市场将是一个分水岭,”欧阳宇说,“有项目、有技术的公司将在这一年得到快速发展,而规模较小又无项目的公司将面临关门或被收购的命运。国内市场的驱动主要将依靠有政府背景的项目,像二代身份证、煤炭安全管理、公交卡应用等。由于众多部委都开始关注RFID的应用推广,相信2007年的市场会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同时,新的技术也将不断涌现,像使用纳米硅墨技术生产的不用晶片的标签的成本可以降到5分钱。这样RFID应用的领域将会大大增加。”
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和受关注程度的提高,中国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自主研发RFID产品,例如清华同方、上海华虹、复旦微电子等。马永青认为,如何整合技术及产业将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他说:“从国外经验看,优秀的系统集成商要有好的终端市场配合,反之亦然。例如作为系统集成商的IBM、ORACLE就拥有沃尔玛、BESTBUY等市场终端商的支持。整个RFID产业的发展不应以单独的项目或单独的一个厂商去推动,需要厂商和用户的共同推动。”
马永青认为,现在大家都在起跑线前做准备,等到RFID中国国家标准一出台,就好像听到一声枪响,大家开始冲刺。谁做得准备越多,谁就越有实力,就能跑得更快。他说:“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RFID项目发展,特别是有政府推动背景的项目。中国知名企业海尔已经登记成为EPC的会员,在2007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EPC,这将极大地推动中国RFID市场的发展。对于斑马来说,目前许多中国大中型制造企业已经是我们条码打印机的客户,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RFID的极好机会。RFID市场需要我们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2007年斑马将会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对于2007年中国市场最有前途的应用领域,欧阳宇认为,对于国内市场来说,RFID将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领域:交通车辆管理、消防器材管理、煤炭安全管理、集装箱物流管理、邮包管理、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医疗管理、牲畜养殖管理、农产品管理、食品安全管理、机场行李管理等。马永青认为,物流和零售领域将是今年希望的应用市场。除物流领域之外,王敏还将运输、制造业和政府部门视为最具潜力的应用部门。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RFID技术本身也将实现一定的发展。马永青说:“2006年,一些芯片和天线厂商已经研发出能够在水中和金属上进行读取的超高频UHF标签。可以预见的是,2007年RFID在超高频领域也将会有技术上的突破。特别是读取率,由于Gen2标准的出台,标签读取率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绝大多数尝试RFID的客户已经可以接受Gen2。有效读取距离与所应用的环境和物品有关,希望标签厂商能够开发出适应更多物品和环境的产品。就目前来看,RFID的安全性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应用环境的要求。”
中国市场特点鲜明
RFID技术作为促进中国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在中国的发展格外受到重视,由国家十五个部委联合发布《中国射频识别技术政策白皮书》可见一斑。然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中国,RFID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
欧阳宇认为,中国RFID市场与全球市场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东西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RFID作为信息领域的新技术,被认知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我国,RFID技术要想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和应用,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推动,RFID技术在日本、韩国、美国的很多应用也是依靠政府推动。
标准问题制约了RFID在中国的发展。马永青认为,从大的阶段来讲,RFID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有一个标准的问题,由于中国RFID相关的应用标准还不是非常明确,很多企业都在考虑现在使用的设备、技术是否能够与未来出台的国家标准兼容。
中国企业对于RFID技术的需求有一定的特点。王敏说:“中国经济真正步入市场经济的时间与西方国家相比不算很长,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开展的历史也比较短暂,虽然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距离发达国家仍旧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样一来,通过采用高科技的管理手段来提升管理水平的空间也更加广阔。中国企业更加倾向于采用简单直接的模型,即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环节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解决方案往往简洁明了,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更小,风险成本更低。”
RFID相关标准已部分出台-中国RFID产业联盟秘书长 欧阳宇
2006年中国RFID产业联盟已发展了160家注册会员,参与联盟举办的活动的企业有近500家。联盟在2006年举办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展会和研讨会并成立了专家顾问委员会,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的50位专家和主管部门的领导。联盟配合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牲畜养殖、危险品管理、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和物流管理等方面已经启动了RFID试点项目。另外,联盟分别在上海、南京设立了产业化基地和应用示范研发基地。中国RFID产业联盟已发展成为行业内最有影响的、独立的、公正的、可代表行业内广大企业利益的民间社团组织。
中国RFID产业联盟于2006年12月14日刚刚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理事长会议。2007年联盟的工作重点是继续推动RFID的应用,抓紧人才培养工作,扩大市场宣传力度,争取将RFID展会的规模扩大一倍。另外,我们还将推出“中国RFID万里行”活动,打算在20多个大城市开展RFID市场宣传和应用案例推广活动,改变过去RFID技术和应用只在同行内推介和交流的局面,使RFID的应用和推广更加面向真正的用户,面向基层有需求的潜在市场客户群。
关于RFID国家标准的出台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有些相关标准已经出台了,像动物编码标准就已经出台了。另外还有一些行业标准也已经出台,像牲畜养殖方面的标准已经公布了一部分。但是,涉及到UHF频段的RFID标准目前还没有出台。因为要顾及频率划分和频率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我国UHF频段方面的产品研发目前还没有完全成熟,UHF频段的应用主要还是国外产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在这方面的应用试点还没有大规模开始,因此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完善技术和标准的制定工作。
中国目前面临的频率规划问题在很多国家都曾经碰到过。日本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确定UHF的频段。我国在频率规划方面一定是统筹考虑,最后出台的频率一定会征求专家和企业的意见。
成本问题不是RFID推广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在某些RFID应用领域,成本反而不是一个关键因素。最重要的是,中国的RFID应用要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像食品安全问题、证件车牌假冒问题、酒制品的打假防伪问题等等。
随着各国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RFID的大量专利技术将会不断涌现。我个人认为,未来将出现可以识读多个频率的读码器,同时也将出现自身带不同频率的标签,标签的材质将越来越轻薄,2007年标签的价格有可能降到1元以下。新的安全算法会使得RFID安全性得到很大提升,各种行业应用标准将陆续出现。
解读RFID技术与发展之道-易腾迈中国区总经理 王敏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和最具潜力的新兴技术之一,根据IT行业调研机构Gartner的预测,2010年RFID产业将达到30亿美元的规模。RFID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商业化应用,目前在国际上已广泛用于物流、防伪、实时定位、动物防疫等领域。在中国,RFID技术也已经进入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电子证照与商品防伪、牲畜养殖及现代物流等领域。对RFID技术及应用进行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加速它在中国市场的普及。
RFID技术具有五大优点
RFID技术的精髓就是利用无线方式交换数据,数据交换过程需要使用两种设备来进行:一种能读/写射频数据的设备以及与它配套来存储编写数据并带有天线的芯片。数据能自动进行交换,不需要任何操作人员的参与便可启动RFID的数据读取程序。相比其他数据采集形式,RFID具备以下优点:
一、RFID标签不需要像条码标签那样瞄准读取,只要被置于读取设备形成的电磁场内就可以准确读取,更加适合与各种自动化处理设备配合使用。
二、RFID每秒钟可进行上千次读取,同时高效而且高度准确地处理许多标签,从而使企业能够在既不降低甚至提高作业效率,又不增加甚至减少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管理精细度,让整个作业过程实时透明,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RFID标签上的数据可反复修改,既可以用来承载、传递一些关键数据,也使得RFID标签能够在企业内部进行循环重复使用,将一次性成本转化为长期摊销的成本。
四、RFID标签的识读不需要以目视可见为前提,因为它不依赖于可见光,因而可以在条码技术无法适应的恶劣环境,例如高粉尘污染、野外等环境下使用。
五、RFID技术能与条码技术混合使用,分别用于同一系统中各自最适合的环节。
三大部件组成RFID系统
RFID系统包括标签、读写器和软件三个部件。标签通常作为可粘条码标签的一部分应用于货物上。读写器可以是一台不经人手操作的独立设备,还可以整合在移动手提电脑中或者与条码打印机相结合。
读写器能发出一个无线信号,在相同频段内的射频场里的所有标签都能接收到。标签可以储存多种类型的数据。读/写设备通过天线接收标签发出的信号,对其进行解码,然后通过一条光缆或无线网络将数据传送到计算系统中。
不同类型的标签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例如,放置在装塑料物品的纸盒子里的标签也许就不适合木制货盘、金属器皿或者玻璃容器。标签可以小到如一粒米,大到如一块方砖,又或者薄如纸片,能够非常灵活地嵌入一个可自粘的标签里,此外,标签在功能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用来长期跟踪货物的标签可以在封装后经受住超常的温度、湿度、酸碱、涂料、油和其他可能破坏文字图样、条码及光辨别技术的条件。RFID标签可以实现反复使用和长时间追踪,因此相对条码标签和其它一次性/非长久使用的追踪方式,具有低拥有总成本TCO的优势。
RFID标签分为只读和可读写两种。只读型标签在工厂里用序列号或其他不可更改的数据进行编程。读/写标签上的数据可以进行上千次修改,可读写标签内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由用户定义的保密只读区域,这个区域包括一个独特的ID号;另外一个区域是可擦写的记忆部分,用户可以自由编程。因此,用户就可以永久性地将货盘的ID号码写入只读的存储器中,然后使用可读写空间在货盘上记录事项。当货盘卸载后,可复写的部分就可以被轻松地擦掉来重复使用了。
四大因素决定RFID品质
RFID系统的功能表现不尽相同,主要呈现在频率、有效读取距离、安全及标准四大方面。
频率是决定RFID有效范围、抗干扰性以及其他功能特点的主要因素。大多数商用RFID系统都是基于UHF频段在859MHz到960MHz之间和HF频段13.56MHz,其他常用RFID频率包括125KHz一种低频近距离RFID系统,常见于对车辆的辨别,还有430MHz和2.45GHz,都用于长距离辨别,通常与昂贵的由电池供电的标签配合使用。UHF频段在供应链和工业自动化应用中经常用到,EPCglobal的第二代Gen2标准就是采用了UHF频段技术。
RFID系统的有效读取距离从数厘米到几十米不等,这要取决于所使用的频率、电力输出和天线的灵敏度。HF技术多用于近距离的应用,能够在3米内读取数据。UHF技术提供20米以上的读取范围。读写距离很大程度上也受当时物理环境的影响,例如金属和液体会对读取产生干扰,影响读取距离和读写能力。对于读/写标签来说,通常读取数据长于写入数据的距离。
RFID芯片是非常不容易被伪造的。在标签上可以对数据采取分级保密措施,使得数据在供应链上的某些点可以读取,而其他点却不能读取。一些RFID标准规定了额外的安全措施。由于具备这些先天的安全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提倡使用RFID作为药品防伪的手段之一。
在RFID发展的早期,一直盛传RFID是一种专有技术没有任何标准可循的错误观念。如今,已经有不同的标准确保各种频率和应用顺利进行。例如,RFID标准已经广泛应用于货物管理、物流集装箱、费用卡、动物跟踪、车轮识别以及其他许多应用。许多国家级标准和行业标准都建立在ISO或EPCglobal标准之上,例如美国ANSI标准为MH10.8.4,就是建立在ISO基础上的。
来源:http://www.wxbarcode.com 斯康条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