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监管码推行之初,就有不少食品企业对此提出了质疑,焦点集中在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质性意义等问题上。距离7月1日电子监管码实施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时间,此项电子监管措施投放市场的效果又是如何?
终端市场推广尚需时日
近日,《华夏酒报》记者在上海多家大型连锁超市走访发现,目前,酒类商品中已经加贴电子监管码的产品并不多。在上海易初莲花上南店内,记者在酒水专区粗略走了一圈,包括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产品在内的众多品牌中只发现红星二锅头已经在标签上加贴有电子监管码。同时,记者也发现,排面上的红星二锅头生产日期为今年1月的产品也没有加贴电子监管码,6月生产的产品则已经加贴该码,可见这其中有一个过渡时期。那么,对于目前众多在市场上流通的酒类产品还没有加贴电子监管码的现象,我们是否可以解释为企业正在进行新旧产品的过渡呢?
为此,《华夏酒报》记者采访了数家黄酒生产企业,企业相关人员表示,公司已经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完成了电子监管的入网赋码工作,部分贴码产品也已经投放市场。记者在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上查询获悉,上海、浙江等不少酒类生产企业已经入网赋码,如上海金枫酿酒有限公司赋码产品量为2个,上海神仙酒厂赋码产品量为1个,上海皇家酿酒有限公司赋码产品量为4个,浙江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赋码产品量为7个。
《华夏酒报》记者在商超随机采访了解到,消费者作为实施电子监管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最终受益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于电子监管码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或者说他们对此并不太了解,有的甚至还把条形码与电子监管码等同。
当《华夏酒报》记者提及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话、短信、上网查询电子监管码赋码商品真伪时,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否收费的问题。在他们看来,购买产品时产品安全应该是首先获得保障的,但是如果要他们支付这笔因验证产品真伪而产生的费用则是不合理的。
电子监管或成企业负担?
据悉,在电子监管码实施过程中,不少企业在认识到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从产品特性来看,大多数省市都确定了电子监管码定点生产企业,而这一定点生产制也成为了不少企业对电子监管码提出质疑的一个方面。
以浙江省为例,当地主要是以黄酒生产为主,且黄酒产品目前的销售季节性依然较为明显。入秋后黄酒销售旺季来临时,对于省内几家电子监管码定点生产企业能否按需完成市场需求,不少人表示怀疑和担忧。
除此之外,也有企业表示,目前电子监管码实行手工贴标方式也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首先,从人力成本来说,手工贴码必然会增加企业的人工费。其次,从电子监管码的费用来看,相关部门要求的是每件产品需要贴码,每张价格在0.02元—0.03元,而以一家企业每年100万箱(1×12瓶)销量来计算,每年的费用就在24万元—36万元。再者,从赋码手续来看,目前的流程还较为繁琐。再加上一些企业的高速生产流水线上不适用于手工贴码,因此,相关机械改造的设备费用也是一批不小的开支。
正规企业利益谁来“监管”?
当不少企业在质疑电子监管码的实施是否会泄露企业商业机密的同时,有的企业关注更多的则是电子监管码以及其他如QS认证等其他相关监管方式的实质监管力度。
当QS认证已经在15个食品种类中实施,众多产品纳入监管范围时,也依然存在不少违规现象,一些没有通过认证的企业也照样在市场上流通。当《随附单》制度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酒类市场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而逐渐推开时,违规现象也依然存在。同样的,当电子监管码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时,地区监管不平衡是否也会让电子监管成为“纸上谈兵”的监管方式?
另外,在酒类生产企业中,许多正规企业除了面临市场上其他正规企业的竞争时,还要应对来自非正规生产企业产品的非正当竞争。以税赋为例,不少小作坊式的企业总是想方设法偷税漏税,但是正规企业由于自觉性较强,监管力度相对较大,这样一来两者所要承受的压力明显可见。当正规企业认真实施电子监管时,非正规企业则通过其他非正当途径进行产品销售,从成本上又低于正规企业,从而一再压低市场价格,形成恶性竞争。
有业内人士表示,电子监管一方面是监管入网企业的电子监管码以及通过生产、销售管理的溯源来监控产品质量安全,这是对正规企业而言。另外一方面,对于没有入网的企业和非正规企业的监管除了不能给予市场准入外,缺乏更为严格的监管方式,这也是一些企业对此提出质疑的原因所在。
来源:http://www.wxbarcode.com http://www.tx-m.cn 斯康条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