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借助WTO的东风,国内企业朝向更精致、更及时到位的管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管理的促进不仅仅在管理方法本身的变革,同时也需要辅助技术的进步。这也是国内目前管理信息化潮流的本质原因。不可否认,虽然存在种种问题,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已经给相当多企业带来了实际好处。在今天的中国,如海尔之类的一些现代化企业,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现代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已经使企业管理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一现实,即在国内大多数企业,管理系统的潜能并未释放出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更加严重,系统根本不能真正为企业解决问题。关于ERP系统实施,业内流传着高达70%的失败率无疑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写照。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企业管理水平没有跟上,缺少企业内的必要配合,需求分析失实等等,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属于方法论范畴。但是即使是严格遵循了管理软件实施的很多原则,系统仍然可能失败。
根据业界的经验,后一种情况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数据采集手段没有跟上导致的。管理信息系统本身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但是过去国内企业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管理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与其输入的数据质量关系很大。准确的数据采集是系统发挥最高效能的必要条件,有了准确的数据输入,系统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决策才能真正对企业起到支持作用。如果缺乏数据或者数据失实,则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得出有意义的结果,更可怕的是会成为一个"错误放大器",影响到企业日常运作。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质量的依赖性是导致国内很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运作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企业这种对数据采集质量的依赖性促进了国内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在实际业务过程中,人工数据录入是很容易出错的。在管理系统中编码的长度由系统决定,往往并不考虑人工录入的差错率问题。系统构造中不能"以人为本"的设计,导致了实践中的种种问题。例如,据某著名ERP软件厂提供的数字,在医药企业中,以单据数计算人工录入的差错率可以达到5%-10%。应用条码技术可以大大减少这种差错,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事实上增加了ERP系统的价值。
但是,不应该把条码技术以及其它自动识别技术仅仅当作键盘输入的替代。目前不仅很多客户有这样的看法,某些业界厂商都有这样的认识,即好象只要买上几把条码扫描枪与设备一接,就可以称上数据采集自动化了。实际上企业数据采集的自动识别化远不止简单的使用数据采集设备,其复杂程度甚至可以成为一次业务重构。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数据采集自动化的优势,它带来的业务改观应该值得这样的投资。
这并不是说条码自身有多么神奇,好像传说的中百发百中的"银弹",能够打败一切我们面对的怪兽。条码的功用在于它是企业信息系统的粘接剂,促进信息流畅通无阻的流动。由此可见,条码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它需要其它技术的配合。这些技术涵盖了网络、应用软件、操作系统等等多个方面。无线网络与条码的结合则是如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一般不能脱离网络存在。系统处理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在企业全局的视角对企业工作流程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某些场合,铺设有线网络的代价是高昂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以生产组装车间为例,现场环境很可能没有建设有线网络的条件,并且工作人员有随时走动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有线网络好像一条锁链将管理信息系统束缚起来,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影响了它系统效能的发挥。
有线网络的另一个负面作用与工作流有关。在国内多数企业,工作流各环节的连接是靠纸面单据完成的,这些纸面单据往往要靠人力来传输。在大型仓库,为了一个指令的下达就需要工作人员跑几个来回。如果我们计算资源耗费,就会发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省下的时间较之指令下达的时间相差很多,这显然是不经济的。
无线局域网是上述问题的最好解决方案。自从以Symbol、Intel等为首的业界大腕共同制定了802.11族标准之后,无线局域网技术逐步进入了企业应用。802.11a及802.11g(Wi-Fi 5)标准通过后,无线速率已经达到54M,而通过多家半导体公司的努力,目前802.11a芯片功耗降到了过去的1/4,这标志着WLAN技术已经日益成熟。
在无线仓储中,无线局域网是仓储业务的工作流通道,它使业务的运转更加流畅。借助于无线网络,管理信息系统才能真正腾飞起来,发挥它的最大效用。无线网络也减少了不必要的纸面单据,而这一变化为业务流程的重组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以某仓库的实际情况为例,在物料管理中,每次收货任务都必须对送货单进行验证,以确认送货与计划或合同相合。过去这种检查只能在业务处做,业务员的处理能力再强也只能一个一个在计算机上验证,这成为业务流程上的一个瓶颈。而改用无线网络后,任何一个配有无线手持终端的收货员都可以直接在手持终端上向业务中心的计算机发请求,要求验证送货单的合法性。可以看出,经过这样的业务重组,过去的串行处理过程变成了近似并行的处理过程,加快了业务处理速度,也增加了中心主机的利用率。
上述实例是条码技术实现业务重构的一个典型。无线局域网的引入并不是简单的传输媒介的变化,而是带来了一种业务概念上的变化。系统中同样也离不开条码技术。如果说无线局域网是工作流的通道,那么条码就是连接工作流各环节的链条--或者沿用上述说法--是系统各部分信息流的"粘接剂"。在仓储业务中,各环节必然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交互。这种信息多数以数据输入的形式存在,在无线手持终端上当然也可以采用键盘或者笔写输入的办法,但这些方法的弊病在于一是不方便,二是易于出错。实际业务可以使用条码输入对各工作环节进行确认,这些确认的信息以无线的形式反应回控制中心的主机系统,由主机系统进行记录。
在无线+条码系统的中,无线局域网技术、条码技术的协作成为前台系统,而数据库系统则在后台提供业务的支持。在这种结构下,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挣脱有线网络的束缚,真正起到优化企业流程的作用。可以这样比喻,管理信息系统好比一只老虎,但是传统方式下有线网络好比一条锁链,将"老虎"束缚住;无线网络的引用好比解除了这种束缚;而条码仿佛一对翅膀,信息系统有了条码之后就能够如虎添翼,在更广阔的范围发挥更大的作用。综合成一句话就是今天演讲的题目:条码与无线技术,激发企业潜能。
自2000年以来,以海尔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已经陆续开始采用WLAN与条码结合的方式对工作流进行管理。其成效可以用两句话总结:成效巨大、尚需努力。
于企业来说无线方式较传统工作方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企业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对于自动识别技术业界来说,WLAN扩展了条码等技术的应用范围,在目前业界竞争日益同质化导致利润下滑的局下,WLAN技术将是条码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不能不看到,WLAN+条码方式对于国内来说毕竟还是一门比较新的技术,我们不能忽视具体实践中出现的多种问题。例如信号覆盖率问题、软件接口技术问题。
目前国内企业在进行无线接入项目实施时,多数缺乏较为正规的操作手段和规程,这在自动识别技术厂商中尤甚。信号覆盖率问题就是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条码等自动识别技术与无线本身的接口与普通无线接入比较还是有其特殊性的,但目前业界并无统一标准来衡量。很多厂商在提供设备时只是主观判断AP的位置,简单的将AP固定在高空就认为完成任务。这导致用户在实际使用中出现多种多样的信号覆盖率问题,降低了顾客满意度,也影响到顾客对WLAN技术的信心。目前当务之急是确定现场地测的标准,如设备、测试软件、测试结果(信号强度图、等高线图等)等。
软件接口技术是另一块比较容易引发顾客与厂商矛盾的领域。由于多数需要实施无线接入的顾客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如SAP等,我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与原有系统接口,对原有系统起到增值作用。但目前看来,多数业界范例都没有真正解决好这个接口问题。目前已有的方法包括紧耦合连接、松耦合连接、排队连接器、镜像连接器等等。各种技术各有优点缺点,有的效率高但是对原有系统影响太大,有的可伸缩性强但不适合实时场所等等。这些技术问题还需要业界厂商共同努力去解决。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问题,我们相信WLAN+条码技术的前景仍然是光明的。目前国内WLAN+条码技术的市场份额还不是很大,业界同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业内厂商都有义务促进市场的规范化、实施的标准化等等等工作,只有将蛋糕做大,才能达成厂商、顾客的多赢局面。
展望未来,中国是目前最大的尚未充分开发的无线市场。目前,中国无线通信的普及率只有10%左右,该数字不到美国的1/4。可以说WLAN的前景无限。制造企业、流通企业中,条码与WLAN的结合相信一样会有很好的前景。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北京南开戈德的愿望,也是我们对业界的期待。祝愿SCAN CHINA 2002圆满成功、祝愿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发展更上一层楼!
来源:http://www.wxbarcode.com http://www.tx-m.cn 斯康条码技术